<失控与币然> Ch.1 比特币的三生石

此章节主要对几类首批加密货币进行简明回顾:1982年Ecash用来保护匿名性的盲签技术;1998年B-money分布式思想的提出;2005年Bitgold的系统理论体系发布。

本章简介:

此章节主要对几类首批加密货币进行简明回顾:

  • 1982年Ecash用来保护匿名性的盲签技术;

  • 1998年B-money分布式思想的提出;

  • 2005年Bitgold的系统理论体系发布。

这三项技术的发展为比特币的问世铺垫了坚实的基础。罗马无法用一天建成,比特币同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诞生的偶然产物。在货币数字化这场万米长跑中,曾经有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,最终比特币接过前人的火炬,一路高歌猛进。

向先驱们致敬。

第一章 比特币的三生石

1.偏执天才的Ecash—匿名加密的先驱

David Chaum无疑是一个天才。这位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与密码学家,于1983年最早发表了把加密技术运用于现金上的想法。可以举个例子以助理解:我向人们发放带有我签名的卡片,拿到卡片的人可以来找我兑换一定数量的人民币。如果人们相信我一定会履行兑换责任,同时相信我的签名不会被别人伪造,他们就可以像支票一样在社会中流通我的签名卡片——Chaum做的事情就是将这种卡片和签名进行了电子化。

双重支付与盲签技术

但很快Chaum就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:恶意的“双重支付”。如果有人技术水平足够高超,可以复制其他用户电子化的资产数据并且成功地模仿了签名,然后将这个复制的赝品卖给一个倒霉蛋——例如你的老板——虽然听起来似乎不错——但从超越良心的层次上来说,你该怎么维护老板的合法权益?

其实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:只需要在电子卡片上加上一个特殊的序列号。

  1. 在老板接受这笔交易之前,可以打电话给卡片发行方,报上序列号以查询这张卡片有没有被交易过。

  2. 若是没有,老板便可以放心地“收下”卡片。

  3. 需要注意的是,“收下”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交易,所以一旦老板完成“收下”行为,就需要将这张卡片交还给发行方,发行方记录这段序列号已被交易。

  4. 发卡方重新发放一张等值但带有不同序列号的卡片给老板。

这样的方法即可避免双重支付。然而如此一来又会带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:个人信息和序列号势必都会被卡片发行者记录在案,用户丝毫没有隐私可言——这显然违背了加密货币的初衷。

此时Chaum的聪明才智就得到了最大的发挥。他创造性地提出了“盲签技术”。所谓盲签技术,可简述为:

  1. 付款方选择一个盲化函数将信息盲化发送给银行,银行进行签名,将结果发回给付款方。此过程中因为信息被盲化,银行无法得知信息内容。

  2. 付款方用对应的去盲函数,剥掉当时由自己加上的盲化函数,从而得到一个干净的银行签名。

  3. 付款方在验证确实是银行签名并没有被别人拦截篡改后, 将银行签名发给收款方;

  4. 收款方在使用对应的函数确定信息内容属实、银行签名属实后,将银行签名发回给银行。

  5. 银行收到签名后再次进行确认,并确保此次交易没被重复记录。

  6. 银行进行相应操作。

在此过程中,银行既无法看到消息的内容,也无法将收款方和付款方发送的签名对应起来,即银行并不知道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签名都是何次签署——这无疑双重保护了在线交易用户的交易匿名性。如果对上面的过程依然觉得疑惑,无需担心,后面的章节里会详细解释加密技术。

失败原因

Chaum于1989年创立了DigiCash,将这个想法用Ecash付诸了商业化的实现。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货币方案。但由于必须要有一个大家信任的第三方中心机构管理运行服务器,加之Chaum偏执的性格令公司内部产生了种种矛盾,外部银行的政策又进行了变相的打压,导致Ecash最终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。

不过无论如何,“盲签技术”的提出无疑非常具有前瞻意义。此后出现的各类数字货币的加密算法都依存于盲签技术的进阶升级。这便是数字货币的重要特性之一:匿名性灵感的来源。

2.华裔科学家的B-money—分布式思想的先驱

就在Ecash因为过于依赖第三方机构(中心化问题)而陷入瓶颈时,一个名为Dai wei的华裔软件工程师于1998年发布了B-money白皮书。

戴伟 Wei Dai,华裔工程师,密码朋克的狂热追随者。密码朋克是一群倡导使用强密码术以保护隐私的活动家。在互联网的十字路口前,左边是“弱者要隐私,强者要透明”的未来,右边是被各组织机构控制的极权世界。

工作量证明与分布式思想

在B-money的白皮书中,Wei Dai提出了“用工作量证明 (Proof of work) 来创造货币”的理念: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一个数学问题,并广而告之他的计算结果(即工作量证明)来创造货币。这个概念在数字货币中十分重要,在此后的章节里会进行详细具体的解释。其实早在B-money白皮书发布的前一年,工程师亚当·贝克就在一个名为哈希现金(Hashcash)的体系中采用过类似设计。所以通过解决数学计算来赋予虚拟货币价值,B-money并不是首创。

不过B-money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价值在于提出了分布式思想。分布式思想(去中心化)是比特币最重要的特性,而B-money被广泛认为是这一特性的启蒙者:B-money跟比特币类似,同样具有点对点的网络,每个节点都在维护一个数据库账本。

失败原因

但它不同于如今的区块链,B-money的每个节点并不能记录全部交易信息,而是记录它们各自认为准确的记录,这就导致了全体节点无法对“工作量证明”达成一致,继而导致“造币”过程难以实现。Wei Dai为此设计了复杂的奖惩机制以防止作弊,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这也是B-money最终没有普及的重要原因。

3.中本聪候选人的Bitgold—系统理论的先驱

2005年,一个名为尼克·萨博的人提出了比特黄金的设想。以下是他发布在博客里的主要步骤:

(1)首先一条公开的字符串——“谜题”被创建。

(2)Alice在她的计算机上使用某个标准函数进行解密,并生成她的“工作量证明”(即她的计算结果)。

(3)工作量证明会被加盖一个时间戳。加盖过程应该在一个分布式的时间戳服务里运行,而不是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时间戳服务商。

(4)Alice将“谜题”和带有时间戳的工作量证明,添加到一个分布式的注册表以获得Bitgold。在这里,依然不存在任何特定的单一服务器来存储注册表。

(5)下一条公开字符串——“谜题2.0”被创建。

(6)为了验证Alice是该Bitgold的所有者,Bob会在注册表中检查Alice所留下的无法伪造的信息。

(7)为了验证该Bitgold的是否有价值,Bob会检查并验证“谜题”与工作量证明、时间戳的正确性。

失败原因

此时的Bitgold已经非常接近于比特币的体系构造,因此尼克·萨博也一直被认为是中本聪的候选人,虽然萨博早就做出了否认。不过由于萨博缺乏具体代码实现的能力,也迟迟没有招募到相关人才,Bitgold最终遗憾地没能成为“创世货币”。

小结

维基百科曾一度认为比特币不值一提,甚至准备删除比特币的相关词条。中本聪为了让维基百科接受它,对比特币做出了这样的描述:“比特币是Wei Dai在网络朋克中所提到的B-Money构想和尼克·萨博提出的Bitgold的具体实现。”

很显然,虽然这些货币都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功,但它们的出现与迭代都直接促进了比特币的面世,它的出现绝不仅仅是一个偶然。中本聪正是在前人们的基础上,用他卓越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,创造了现如今改变全球数字货币格局的比特币。

不过比特币与B-money币、比特黄金依旧有很多重要的不同之处,例如B-money和Bitgold是通过数学计算来直接创造货币——答案即货币;但在比特币体系中,比特币其实是为了维持住区块链的持续稳定与生态健康,而间接产生的一种奖励。如果对这句话感到困惑,不用担心,在此后的章节里我会对比特币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,欢迎各位保持关注。

Last updated